用了兩個星期的工餘時間,總算讀完了《蜜蜂與遠雷》小說,順道也讀了後續的補完小書《節慶與預感》,感到小小的滿足。曾看過網上評論說「讀了小說再看電影會感失望」,現在的我會想 why not both? 我是小說和電影同步交疊穿插來看,多元感受,更有意思。
在 HyRead 免費借閱
隱約記得閱讀群組裡有書友曾推介過《蜜蜂與遠雷》,但我一直沒有特意去借閱,直至早前香港公共圖書館的「e閱讀小站」推廣活動,精選30本電子書當中有《蜜蜂與遠雷》,就好奇借閱看看。後來才知道此書這麼有名,網上看到很多書評和影評,豐富的導讀,更添趣味。
文字影音同步欣賞
我的個性一向不拘泥於傳統,也沒有要自己必須一口氣讀完一本小說的心理枷鎖,總之順著自己念頭去欣賞故事就對了。因此,這一本《蜜蜂與遠雷》,我是讀了一大段小說,跳去看一段電影版,回頭又讀一些小說段落,然後又去看電影版,這樣往來好多次。有時我還會做筆記,記下電影版改編了哪些情節、關鍵人物和樂曲。
我也不是故意要這樣做,只是因為我看電子書或看電影的時段,通常是清晨時分,孩子還沒醒來,天還未亮。不想亮燈驚擾家人,在黑漆漆的小廳中,未必每天早上都想看書,有時會想看電影,於是就變成在小說與電影之間穿插交換著看的情況。因為《蜜蜂與遠雷》的翻譯小說和電影都已發表,所以我才能有此體驗,是一種幸運,感覺很新鮮。
以下是我在閱讀過程中的隨意筆記,未有時間好好融合整理,就讓它暫時貼在這裡,待日後某天興起再來整理回顧。
2021-06-09
清晨6點40分,寧靜的早上,戴著藍牙耳機,觀賞電影版《蜜蜂與遠雷》,聽著美妙的鋼琴演奏,真是休悠的時刻。小說讀到主要評審之一的三枝子跟好友真弓閒談提到小說家和鋼琴家「猛敲鍵盤和琴鍵這一點」十分相像,會心一笑。想起小時候媽媽要我學鋼琴學了好多年,結果長大後我卻去敲鍵盤敲了十幾年(從事出版行業工作,天天寫稿),所以讀到這一段,覺得有點微妙。事實上,我也曾對同事說過:媽媽要我學鋼琴,最大的好處就是造就了我日後敲鍵盤快速輸入中文字的能力。
讀了小說對於3位天才主角的背景鋪陳,頓時明白了電影開場為何會有馬匹在雨中奔跑的場景。女主角榮傳亞夜是一位本能充滿音樂感的天才少女,因為13歲時母親辭世而驟然離開鋼琴界,後被音樂校長提拔入讀音樂學院,以20歲之齡再次參加公開賽。她擁有異於常人的音感,年幼時聽到雨點打在鐵皮屋頂,在她耳中成了「雨中的馬兒在奔跑」。
2021-06-10
早上在巴士上繼續用 HyRead 閱讀《蜜蜂與遠雷》,在「童謠」一章裡面提到亞夜「有斜肩問題,禮服的細肩帶容易滑落」,想起今早睇電影版從背後拍攝她演奏時,有一幕拍到她的身體稍為傾側,不知是否故意安排?另外也讀到一些有趣的細節,例如書中提到女性演奏家通常不喜歡肩膀有束縛感,所以多數選擇穿無袖禮服。
此章末段,講到風間塵翻牆進入音樂大學琴室偷偷練琴,無意間被亞夜聽到了,強大的樂音引起了亞夜的注意。風間塵急忙道歉逃走,臨走前說過一句「我沒彈過什麼好琴」,呼應了電影版裡他在月下彈著無聲木鍵琴的一幕。
2021-06-11
以高島明石妻子的角度,寫他的高中時期、畢業後在樂器店打工、舊同學暗說幸好她妻子是公務員而不用擔心家裡的經濟,簡潔交待了明石的過去和現在,高明。
2021-06-12
睇完了《蜜蜂與遠雷》電影,尾段和結局的音樂充滿戲劇張力,像是跟隨女主角一同突破的感覺,令人感動。上網爬文,才知道作者出版了後續短篇《節慶與預感》,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有些書評提到續篇只是一本角色介紹的小冊子,就是一些在《蜜蜂與遠雷》沒機會詳細描寫的人物背景而已。幸好,在 HyRead 也可以借到《節慶與預感》,省了買書的錢,自然就不會有「書太簿了,不值得買」這種想法,讀起來津津有味。
在電影版裡,小馬和小亞的重逢感覺只是蜻蜓點水,欠缺了小說那樣鋪陳蘊釀的感動,也沒能傳達小馬對小亞的情愫。而且電影裡小亞的人物設定感覺好拘謹,不知道小說讀到後面會不會有相同的感覺?
電影播放到大概70分鐘的時候,馬薩爾、亞夜和風間塵,三人去海邊,風間塵說聽到聲音追到海邊,說「世界在鳴響」,遠看海邊盡頭有烏雲和雷(就是遠雷的意思嗎?)後來看了電影預告片,果然如此。
回頭讀小說,這一段很有意思:「直到五、六年前,仍有不少帶著對樂曲莫名其妙的錯誤理解還忘情演奏的參賽者,但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大家都能精準詮釋曲子,顯然是拜網際網絡之?。」資訊傳播與流通,影響全世界,即使是音樂演奏也不例外。
小說裡甚至談及不同地域參賽者的民族性:「中國參賽者那種毫不動搖的自信著實令人羨慕,因為那是日本人最欠缺的東西。」又提到近年「最引人注目的韓流新秀」。
小說中描寫亞夜每次欣賞他人演出後都熱情鼓掌,感覺與電影版的拘謹相比,有些落差。馬薩爾在決賽前彩排時,要求樂團配合他的情節也很突兀,小說裡從來沒有出現過(希望我沒有記錯)。小說中提到馬薩爾準備演奏「普羅柯菲夫第三鋼琴協奏曲」,而亞夜則是選擇第二號;在電影中則是反過來了。不過亞夜提到「普羅柯菲夫所有的協奏曲我都喜歡,因為他的曲子讓人想跳舞呢!」則是忠於原著。而馬薩爾也有著想要打破古典音樂的框架,把音樂「帶出去」的夢想,與風間塵想似,但意義不一樣。
馬薩爾初次現身舞台,書中描述為190身高,白襯衫,亮紫色與綠色領帶(書中提到打呔的參賽者很罕見)。電影中飾演馬薩爾的森崎溫身高174,稍稍打破了讀者對於小說角色的想象。
電影中飾演馬薩爾的森崎溫,生於緬甸仰光,父母都是緬甸人,小時候隨祖母在緬甸生活,至10歲才移居日本,與一直在當地工作的父母一同生活;14歲被星探發掘,進入演藝圈。
閱讀進度42%:
小說裡,亞夜不是在決賽前曾經逃跑,而是在預賽第一場還沒輪到她,已經執拾行李離開,原因是在聽了小馬初賽之後的那一晚,在女廁聽到別人議論她,胡思亂想就後悔了,逃跑了。好友小奏發現她當天已退房。電影裡改編成決賽之前,主要評審之一的三枝子在女廁概說自身經歷,明著暗示亞夜是否應該退出,不是很妥當。作為評審,這樣企圖勸退參賽者,有欠公允。
逃了兩天,亞夜回來參加初賽,排在風間塵之後演出。風間塵的演奏讓亞夜想起以前開心快樂地彈琴,她想尋回那樣的自己。
舞台監督田久保寬,相隔7年,相同的舞台,再次目送亞夜上場,甚至連她當年演奏的曲目都記得: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
2021-06-16
小說遊走於幾位比賽評審、記者雅美、四位主要參賽者之間,述說他們在比賽期間的心路歷程。
電影中亞夜聽了高島明石的演奏,深受觸動,好想立即找鋼琴彈奏,遇到高島,介紹她到造鋼工作室的店,練琴遇上風間塵,在月光下合奏。小說則是亞夜聽了馬薩爾的高水準演奏,想要練琴,獲好友小奏之助拜託教授詢問琴室老闆,才找到可以練琴的地方,同樣是風間塵尾隨她到店,一起在月下合奏。
2021-06-18
風間塵演奏《春與修羅》,基於自身隨父養蜂而居無定所,展現大自然殘酷的一面。評審三枝子看他演出感覺「像是抹去樂譜」。這也許是一種擺脫樂譜束縛的心境,讀著不禁回想我小時候常常被老師嚴厲糾正指法而討厭鋼琴的心情,如果能有豁出去的心境,那時候的我不致於這麼屈悶吧?
「在這個音樂被市場馴養的俗世,風間塵恍如成了聖人。」此一說法有點警世的意味。
2021-06-21
閱讀進度83.67%
亞夜聽著風間塵的演奏,像是被帶到田野,仿似是隔著琴音的無聲對話,風間塵與亞夜互相問對方「你喜歡鋼琴嗎?」「有多喜歡?」「就算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只得一台鋼琴,沒有聽眾,也會彈下去。」此段在電影中被改編到亞夜與風間塵月下合奏的情節,變成兩者的真人對話。
聽完演奏後的亞夜,思潮起伏,輾轉想到身邊好友的支持和愛護,驚覺自己像是一個自戀的少女。這種想法多少有點複雜,好像是無法回應他人的期望,但是小說中亞夜的想法和性格本來就是覺得他人的想法不重要,所以才能有超脫於世俗演奏框架的特質吧?好像有點矛盾。
目睹亞夜出場,高島明石內心溫熱而苦澀,盼望自己也能達到那種高度,看到亞夜所見的風景。經歷比賽,明石比以前更加了解自己有多愛鋼琴,感覺自己只是站在起跑線而已。今後可以一直嚮往音樂,渴求音樂的滋潤,明石感到滿足。
電影中沒有太多空間能說明高島明石的對於音樂的渴求與熱情,至少在有限的片段中(約在電影的94分鐘)讓飾演高島明石的松坂桃李說出他無可救藥地熱愛鋼琴,總算能傳達到小說中高島明石藉由比賽認知到自己無法割捨對鋼琴的愛。
2021-06-25
亞夜在聽風間塵演奏期間,兩人在幻想中對話,心領神會,很有日本動漫的風格。
讀完了《蜜蜂與遠雷》,小說結局收尾不錯,由評審的感想去結束整個故事,彷彿評審們才是經歷了驚濤駭浪的參賽者。比賽結束,所有人各自回歸平靜生活。
原著小說中,風間塵是影響亞夜最深的人;亞夜甚至在心裡祈求風間塵不要離開,希望他能帶自己看到更多的風景,無人可以取代,即使馬薩爾也不能。這一點在電影中的感覺就很薄弱,畢竟短短兩小時的電影,很難囊括所有細節,不過結局前總算是鋪陳了因為風間塵的演奏,才令亞夜回頭,重新踏上舞台。而在續篇小說《節慶與預感》中,提到亞夜決定在巴黎留學,是因為風間塵在那裡。
2021-06-26
讀《節慶與預感》,看到《春與修羅》一段,訴說菱沼老師與學生小山內之間的情誼,不禁落淚。小山內熱愛音樂,卻沒有選擇音樂事業,可能是因為家族業務?每天從事農田工作,但沒有放棄作曲,直至逝去。
2021-06-27
今天才知道此書電影版命名為 Listen to the Universe,應該是取自風間塵在海邊聽見遠處的雷聲,形容「世界在鳴響」的意境吧?重看了一遍電影版,確認馬薩爾在電影中演奏「普羅柯菲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亞夜則是演奏「第三號」,剛好跟小說中提到的第三號和第二號對調了。